據(jù)新華社廣州1月3日電日前有媒體報道,因全球氣候變暖,珠江三角洲地區(qū)沿海的海平面到2030年可能會上升30厘米。對于未來可能存在的海平面上升及災害問題,有關專家認為海平面上升帶來的影響不可言過其實,也大可不必制造恐慌。
日前,有媒體報道:近年來,珠江水位不斷上升。據(jù)稱,廣東沿海海平面每年上升1厘米,至2030年,將上升30厘米,并稱在最高潮位下,可淹沒1154平方公里面積的沿岸區(qū)域及島嶼。其中珠江三角洲上升30厘米,粵東15厘米,粵西156厘米,韓江三角洲20厘米。
有專家指出,由于全球氣溫在上升,海平面上升的可能性確實很大,雖然各區(qū)域的升幅并不一致,但以每年升幅1—3毫米速度上升的幅度為多數(shù)專家所認同。廣東沿海相對海平面上升的速度也在這個范圍內(nèi)。
中國科學院廣州分院地理研究所陳朝輝教授認為,按海平面上升論的觀點,全球海平面每年上升1-2毫米,到2030年也只有3-6厘米的上升幅度。這對于我國大陸和較大島嶼的影響應該是不大的。
另外,單從珠江水位升高判斷海平面上升也缺乏科學根據(jù),因為珠江水位上升的原因可能來自多方面的因素:自50年代末,珠江下游及口岸海域實行大面積的灘涂圍墾,使河口延伸、收窄,致使河道水位上升;由于興修水利,江河兩岸的堤壩加高、加固,中下游的洪泛區(qū)面積明顯減少,河水被阻隔在河道內(nèi),使水位上升;再加上上世紀80年代后建了不少橋梁,橋墩明顯阻塞水流,加上沿河修建高速公路,基建用的土石被推到江中,使河床墊高,也會使水位上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