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下)
3年后采石場撤走,居民們卻不舍得離開這個山頂,仍舊住在這里。他們每次下山都手提肩抗的從山下帶點土回來,在房前屋后造出一塊塊小園子,種菜種花,荒涼的牛毛山頂漸漸有了生機。
上世紀(jì)50年代中期,胡根本、王金堂等每家的成年人都就了業(yè),有了穩(wěn)定的收入,隨著生活的逐漸好轉(zhuǎn),村民們把矮小簡陋的簡易房都翻蓋一新。有的住戶在單位里分到福利房,或在別處買了房子,就把山頂?shù)姆孔淤u掉,如現(xiàn)在的居民組長金蘭芳大媽,就是從老住戶手里買下的房子,1970年才搬上山來的。金蘭芳的老伴馬大爺,是平度人,從生建機械廠退休,退休前是廠里的技術(shù)“大拿”,八級板金工,一手精湛的技藝,今年都80歲了還有朋友來求他幫忙加工一些精致的鐵器物件。金蘭芳老人75歲了,雖然身體有病還積極地為村里的時忙里忙外。
當(dāng)年在牛毛山頂居住,可真需要點勇氣,還要克服許多生活上的不便。先說為何住牛毛山頂要有膽量。牛毛山是一座荒涼貧瘠的石頭山,特別是南山的山坡,幾百年來村里只把它當(dāng)做墳塋地,荒冢累累,幾株野生的刺槐夾雜其中。解放后國家大力開展綠化工作,每年的3•12植樹節(jié)有單位到牛毛山上植樹造林,培育了一片火炬樹。這種樹雖長得不算高大,卻耐旱易活,到得金秋十月樹葉火紅,枝梢頭結(jié)一穗果實如火炬。生產(chǎn)隊在墳丘之間的空地上栽了大量的棉槐,冬天割條子賣錢,夏秋季節(jié)棉槐長成一米多高,枝葉交織如網(wǎng),山上很少有人走動,滿耳是颯颯的風(fēng)吹樹葉響。
再說生活上的不便。解放初期,牛毛山遠(yuǎn)離居民住宅區(qū),購買生活用品自是極不方便,最困難的是沒有水電。50年前雨雪都多,當(dāng)年采石挖的大石窩子成了水灣,長年有水,村民們就在水灣旁邊挖了一個50厘米見方的洞,取洞里滲水食用。到上世紀(jì)70年代,氣候越來越干旱,水灣干涸,洞里偶有些滲水也很臟,人們只好下山挑水,吃水如吃油那樣金貴。直到文革中期,村民們才各自設(shè)法陸續(xù)拉上了電線,扔掉了油燈和蠟燭;上世紀(jì)90年代接上自來水管,才算與現(xiàn)代化生活接上了軌。
隨著國家經(jīng)濟建設(shè)的發(fā)展,牛毛山周圍也發(fā)生了很大的變化,山前山后成片的樓房如雨后春筍般生發(fā)。特別是山勢最平緩的北山變化最早最快,上世紀(jì)80年代初就建滿了工廠、賓館和宿舍,居民小區(qū)幽靜整潔,道路寬闊整齊,綠化程度高,每到夏季漫步在濃蔭覆蓋的馬路上,望著四周如林的漂亮樓房,誰也想像不到僅在20年前,這里還是砂石縫中衰草瑟瑟的荒山。
自北山在城市建設(shè)的推進中消失后,牛毛山剩下兩個山頭,人們就改稱它們?yōu)闁|山和西山。2002年李滄區(qū)政府在這里修建起占地136.5畝的牛毛山公園,老墳都遷移了,棉槐條子也清理掉,環(huán)山石條路連接起東西兩個山頭,五條彎彎山路盤旋到各個角落。園林處拉來無數(shù)車肥沃的好土,覆蓋了山上的亂石黃沙,移栽的松樹林棵棵都有碗口粗。2003年公園完工后的金秋,濃綠的松針與火紅的火炬樹葉相映成趣,引來不少游客休閑游玩,F(xiàn)在雖是隆冬季節(jié),山上散步舞劍打拳的人仍然不少,牛毛山頂?shù)木用駛冊僖膊挥靡坏教旌诰图奔标P(guān)門了,今天的牛毛山像一幅圖畫,人就住在圖畫中。(注:作者系李滄區(qū)財政系統(tǒng)干部)(明日請看“楊家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