奇裝異服的酷男女們擁在門口,工作人員手中500支小手電被一搶而空,順著多倫美術館的側門魚貫而入,等待他們的將是一場猶如盜墓般刺激的黑暗旅程,這,正是他們期待的——酷!
“古墓”尋寶
3月2日晚8時,《上?幔簞(chuàng)意再生產(chǎn)》展覽在多倫現(xiàn)代美術館拉開帷幕。在這個以先鋒
著稱的美術館里,除了幾場實驗音樂會和影展吸引過類似狂熱的時尚男女外,大多數(shù)時候并不熱鬧。
展覽匯聚了中、日、韓等國的創(chuàng)意文化前沿人士,試圖從參展作品、參展作者、參觀方式和辦展理念上將“上?帷 進行到底。
展廳正門,臺灣藝術家洪易用20萬張銀行、KTV、航空等VIP卡改變著多倫現(xiàn)代美術館的外貌:正門柱上VIP
卡拼成的新浪標志logo對著路人媚笑,接下來的一個月里,美術館7層樓高的正墻將全部被VIP卡所覆蓋,那時財神爺會對著你唱卡拉OK……
從側門——猶如盜墓者一樣從“旁門左道”進入墓穴——通過一條黑色隧道可以通向任意一個展廳。一樓的大廳內(nèi)藝術家宋東用奶油巧克力做的F1賽車散發(fā)著誘人的香味;手扶拖拉機被武裝成重型超長哈雷摩托……
“這些作品是對‘酷文化’的反省與審視!笨偛哒谷祟櫿袂逭f,“‘酷文化’從原先的背叛、頹廢,到現(xiàn)在已經(jīng)在主流社會中刷新成一種時尚的代名詞。從‘F1’賽車中,藝術家看到了時尚的奶油性質,從‘手扶拖拉機’中,藝術家體會到時尚所無法脫離的歷史記憶。而洪易的景觀藝術則在幽默中挑戰(zhàn)動畫形象,產(chǎn)生新的感受!
讓人驚異的“酷”還遠遠不止這些。
通道四壁布滿了美院學生閃著熒光的漫畫。五彩的熒光支架則指引著“奪寶奇兵”們前進的方向。六樓,一種源自日本的“舞踏”(又名黑暗舞蹈,英文名ButohDance)表演讓中外文化官員瞠目結舌、印象深刻。
外形酷似歌唱演員尹相杰的日本舞蹈演員平野晶弘于無聲中起舞。登場即脫衣的駭俗之舉直到藏在內(nèi)里的黑色緊身連衣裙露出,才讓策展人顧振清嚇歪的嘴巴恢復原狀。這種強調丑陋、變形、回歸原始自然的表演方式以其深沉詭異的風格在國際上日漸走紅。
內(nèi)省的精神加上扭曲、緩慢的肢體動作,強調身心修煉的黑暗舞蹈與西方現(xiàn)代舞追求外形美感、釋放身體能量的自由奔放形成鮮明對比。作為整個展覽的一部分,舞踏從某種程度上宣告著東方酷文化在全球化語境下的主動表述姿態(tài)。
顧振清說,把美術館改成線性敘事的歷史博物館,讓觀眾猶如進入了神秘的金字塔,讓他們?nèi)グl(fā)現(xiàn)、認知那些藏在黑暗中的“假文物”,那些尚無歷史灰塵覆蓋的時尚設計和當代藝術作品。“這是一種打時間差的參觀方式,走在古墓通道中去參觀那些看似時尚的設計,大家就會明白時尚不再是時尚,時間會讓趣味發(fā)生變化,而那些熒光柵欄無疑是暗示了我們完全可以去抵御‘時尚’!
在藝術中設計
聲光電俱全的藝術品并不是這次國際藝術展的唯一亮點,文身機、拉鏈燈、絨毛玩具——那些跳出純藝術范圍的設計作品成為這次藝術展的另一出好戲。許多參展作品已經(jīng)跳出了純藝術范疇,更多偏向于設計。而北京UNMASK藝術工作室設計制作的怪異絨毛玩具,更是直接從藝術品搖身一變?yōu)樾落J設計商品——不僅批量生產(chǎn),還允許觀眾在現(xiàn)場購買——這個玩具據(jù)說在此前的展覽上被爆炒到標價的好幾倍售出。
“設計被藝術界忽視,在中國,設計的地位一直低于藝術,藝術作品與設計產(chǎn)品的定位與價值標準分得很清楚,但設計卻一直在改變?nèi)藗兊纳,作為美術館必須關注這種社會的變化!鳖櫿袂逭f。
此次展覽中,50%以上的參與者都是從未參加過藝術展覽的設計人士,他們從工業(yè)、服裝、動漫、家居等各個方面進行了大膽的設計創(chuàng)作。
韓國藝術家洪承杓設計的文身機已不再是藝術家頭腦中的設想,而是一臺可以實際操作的真實儀器。李尚真設計的《拉鏈燈》將常見的服裝拉鏈制作成不同造型的燈具,新穎奇巧。日本著名藝術家柳美和帶來了《下沉的家具》等解構生活常識的作品,在熟識的日常景觀中產(chǎn)生出其不意的效果。
在繁華的都市中目睹各式各樣的欲望和消費,可是我們真正感興趣的還是如何找到屬于自己的生活方式。日本策展人原田幸子說,雖然東京生活的速度相當快捷,但是看上去還是要比上海慢多了。在日本的都市生活中,我們所需要的已經(jīng)不再是速度。我們需要的是一種生活方式,一種可以被稱之為“生活酷”“LivingCool”的對人生的真實感受。
今時今日,關于都市生活方式“生活酷”的觀念,這個既微小而又重要的變化在日本為當代藝術家和設計師的探索帶來了巨大的轉變。“藝術的表現(xiàn)更多地受到設計的影響,與此同時,設計的概念也更多地得到藝術的激發(fā),他們一如既往地在嘗試創(chuàng)造酷的事物!
不過,正像展覽的名字有些名不副實(號稱創(chuàng)意再生產(chǎn)國際藝術展,實際上參展的藝術家僅僅來自中日韓和中國臺灣地區(qū)),千萬別以為在這里可以隨時看到誘人有趣又實用的創(chuàng)意產(chǎn)品。擺在美術館里的藝術展覽畢竟不是高科技、新技術產(chǎn)品博覽會,生澀、令人費解的展品依然是這類展覽必不可少的角兒。
上!翱帷
從發(fā)源于美國的“cool”,到輾轉傳入中國大陸的“酷”,全球化背景下,“酷”正在成為一種強調個性的時尚潮流。應運而生的“酷文化”,早已成為亞洲年輕創(chuàng)意人從事藝術、設計、建筑、音樂的全球化工具。
1990年代以來,對歐美流行文化構成沖擊的“東京現(xiàn)象”、“韓流”、國際藝術社會中的“中國熱”,都讓世界領略到亞洲文化原創(chuàng)精神的燦爛陽光。美國人哈韓、哈日早已不是新聞,那么下一個,他們會哈什么?哈上海嗎?
在時尚創(chuàng)意人士眼中,上海正在疾步邁向國際性的時尚之都,并成長為設計與創(chuàng)意文化之都。短短幾年來,上海吸引了國際上一部分最敏銳、最具超前野心的消費目光,同時也匯聚了一部分最有創(chuàng)意的人群!吧虾U跀[脫單一的舞臺、‘秀場’屬性,上海已不容忽視地成為國際大都市中一個新的經(jīng)濟、文化時尚的晴雨表,成為亞洲經(jīng)濟崛起過程中的形象代言和先鋒。”韓國設計師李尚真說。
在臺灣藝術家洪易眼中,各種新的創(chuàng)意在上海隨處可見,上海流行文化產(chǎn)業(yè)的迅速擴容,時尚展示空間風起云涌,自我刷新的速度和規(guī)模,已成為“上?帷钡奶厣。雖然發(fā)生在上海的創(chuàng)意文化有時帶有“舶來”和“來料加工”特色,但經(jīng)過中國本土文化和上海本地時尚文化空氣的熏陶,“上?帷币讶恍纬赡撤N不同于紐約、倫敦、東京的國際創(chuàng)意文化特質。
2002年以來,上海專業(yè)性很強的一些酷店、酷雜志紛紛涌現(xiàn)街頭,這些具有國際化視野的“酷”迅速贏得創(chuàng)意時尚人群的追捧。在酷的旗幟下,人們制造自己的品牌,原創(chuàng)自己的俱樂部,歡慶自己的派對,甚至經(jīng)營并享受著自己的個性時尚心態(tài)。許多本土的創(chuàng)意概念和產(chǎn)品在擁有可觀的國際影響的同時,也獲得了本土社會的消費層面。
毫無疑問,繼東京、漢城、臺北之后,上海已經(jīng)成為國際設計與創(chuàng)意文化的巨無霸實驗室。美術館的展覽,在某種程度上既提醒了這個露天實驗室現(xiàn)場的存在,又重構了這個現(xiàn)場的文化語境,并試圖從中揭示出本土創(chuàng)意文化發(fā)展中的各種潛力和危機。
問題在于,誰能在上海接受一種美術館的批判立場?誰又能保證這種立場擺脫了時尚批評的慣性,進入了文化批評的高度?對東部亞洲各地高歌猛進的酷文化而言,酷文化仍然是大眾文化的引領者。(陳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