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社會科學院計劃在今年早些時候成立5個學部,并推出榮譽學部委員和學部委員,其學術地位大致相當于中國科學院院士。社科院常務副院長冷溶18日說:“目前,組建學部的各項工作已基本就緒!保1月19日《青島早報》) 社科院未來的學部委員相當于“院士”,引來了不少反
對聲音,包括著名學者徐友漁先生。按說,中國目前沒有文科院士,社科院推出自己的“相當于中科院院士”的學部委員制度,就是國家批準設立社會科學領域的院士,也沒有什么不妥,為何“準文科院士”還沒出籠,不論是學界人士,還是民間人士,不僅不喝彩,反而潑冷水? “文科院士”(包括屬于準文科院士的學部委員)不被叫好,緣于時下院士稱號的價值取向出現了偏頗。院士是學術聲譽、學術貢獻、學術權威的綜合體現。然而,現在,一些人爭當院士,考慮的未必是獻身于學術研究,獻身于科學探索,一句話,不是純然的奉獻,而是盡可能地索取。當院士,可以享受副部級待遇,可以給個人帶來一系列的實惠,這才是一些人角逐院士的巨大動力所在?磥,是院士制度的價值取向出現了問題,殃及到尚未出世的“文科院士”。 醞釀中的“文科院士”不被看好,還有一個不可回避的瓶頸問題———中國社會科學研究領域整體水平不盡如人意。相對于中國自然科學和工程科學,社會科學研究領域,情形不樂觀。眼下,中國在世界上叫得響的經濟學家、法學家、文學家、心理學家、新聞學家有幾人?沒有一支龐大的社會科學學術名人隊伍,反而有一支數量可觀的擁有社會科學院士頭銜的人享受著院士待遇,不是學界的笑話嗎?四川劉海明
|